中国人口61年来首次负增长 将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炒股就看,中国增长权威,人口专业,年首及时,次负全面,将产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生深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刘艳美
按照惯例,远影1月中下旬,中国增长国家统计局每年第一场重磅新闻发布会,人口会发布上一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年首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后,次负这场发布会的将产一大关注点,明显落在了人口数据上。生深
1月17日,远影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中国增长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为61年来首次负增长。
这些年,全国人口增势逐年走低:2020年比上年末增加204万,2021年净增48万,再到2022年减少85万,正负切换,弹指之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即将出版的新书,就直接定名为《人口负增长时代》。那么,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又该如何积极应对?
2022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图为2023年1月16日,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逛街的人们 IC photo从48万到-85万,趋势由来已久
2022年,中国人口形势出现历史性转折。
1月17日新闻发布会上公布: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从分项上看,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 7.37‰;人口自然增长率-0.60‰。
2022年首度跌破千万的出生人口,以及连续两年站上千万的死亡人口,其实延续了过去多年“一减一增”的趋势。但净增人口的总结果,从正数变为负数,还是有点儿让人猝不及防。
去年1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2》发布式上,蔡昉提出,中国的人口总规模在2022年到达了峰值,比预期的要早很多,也意味着2023年开始,我国会进入到一个人口负增长时代。
人口变动趋势早已有迹可循。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许颖此前分析,“我国已经累积了30多年人口负增长惯性”。
张许颖指出,拉长时间维度,“1992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就已经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内在增长已经由正转负,人口变动主要是低生育水平不断累积的人口负增长惯性推动的。”
所谓“更替水平”,即总和生育率为2.1。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只有1.3。
张许颖又做了一次模拟测算,基于1.3的现实,即使现在把总和生育率立即提升至2.1并保持,“受累积负增长惯性影响,2044年还是会开始人口负增长,并持续至2090年”。
人口规模大,正的、负的惯性也大。不过,这就像一辆行驶的车,不踩油门靠惯性向前,停下来是早晚的事。
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再加上模拟测算,张许颖提到,我国人口负增长会呈现“短期温和,逐步加速”的规律。具体来说,“十四五”时期我国年度出生人口会有所波动,预计“十五五”以后将进入稳定人口负增长时期。
新增京冀浙,15省份“深度老龄化”
人口负增长已然势不可挡。这种趋势带来最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是少儿和劳动年龄人口持续缩减,另一面则是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攀升。从数据上来看,“两减一增”的趋势确已明显。
2022年末,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8.76亿人,占比62%;对比2021年,人数减少666万人,比重降低0.5个百分点。
2022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2.10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达到14.9%。2021年,这一比重首次超过14%,我国正式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2年则更进一步,比重继续提升0.7个百分点,而且这一群体的绝对数继续增加922万人。
从局部看,多个省份“深度老龄化”程度还在加剧。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有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到2021年,“深度老龄化”蔓延至15个省份,新增河北、北京、浙江三省市。
老年群体增加,压力传导到劳动年龄人口群体。
《中国统计年鉴2022》发布了2021年各省抚养比数据,从中可以看到各地劳动人口“上养老、下育幼”的负担。
其中,河南省总体抚养比最高,为56.7。比例越大,压力越大,意味着2个劳动力对应1个被抚养者。整体来看,总抚养比突破50%的省份共7个,除河南外,还有广西、贵州、山东、湖南、河北及安徽。
但看细分项,排名前八的省份负担比较“甜蜜”,因为他们主要的抚养压力来自孩子。
总抚养比排名第九的四川,抚养数值出现交叉,即老年人口抚养比超过少年儿童抚养比。也就是说,同样是2个劳动力对应1个被抚养人,四川养的一半多是老人,而贵州养的2/3是孩子。
单看老年人口抚养比,到2021年末,辽宁、重庆、四川、江苏、山东、上海、湖南等省份压力靠前,与进入“深度老龄化”省份高度重合。
结构性压力,经济社会新挑战
人口是很重要的经济变量,当它来到负增长的转折点,“老龄化少子化”带来的结构性压力,势必对经济和社会形成复杂而深刻的挑战。
蔡昉近期曾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进行过分析。
从供给侧来看,最基础的变化是劳动力规模的收缩,从而助推劳动力成本提高,企业比较优势下降。与劳动力规模缩小相伴的,是新增劳动力减少,这就影响了人力资本的改善速度。
从需求侧来看,人口与消费天然相关,形成“人口总量效应”。老年人消费倾向低,年轻劳动力收入增长慢消费也会收缩,综合各群体变化因素,消费总额的增速势必放缓。
在蔡昉看来,供给侧、需求侧两侧改革现在需要同步、互补,不过他更强调需求侧的改革。
近年来,有关“共同富裕”“国内大循环”的部署,从需求侧来看,就是旨在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形成超级大市场。通过改善收入分配,进而改善消费格局,从而扩大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
从地方行动来看,一些应对措施开始出现。
比如推动“机器换人”,从制造工厂延伸至农业养殖,帮助各类企业降本、增效以及技术进步,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
比如部署“适老化改造”、发展“银发经济”,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同时也将“养老服务消费”视为扩内需、促消费的一只“潜力股”。
还比如催生。“发钱鼓励生娃”的风潮从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蔓延,今年一 开头,一直以“很能生”闻名的深圳公开《育儿补贴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准备从“一孩”就开始给育儿补贴。《起草说明》中特别提到,要延长人口红利窗口期,“让人口红利长期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强大助推器”。
人口形势出现转折,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成为大家要面对的新课题。当然这种“转向”需要一个长期的调整过程。
观念上不能再紧盯人口的绝对数量,认为人少了,经济社会发展就没有基础和动力了;行动上则要从人口结构变化中挖掘新的机遇,稳定就业率,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提高教育与市场的匹配度,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总而言之,新的“人口红利”,从制度来,向改革要。在人口规模下降背景下,创造更多的价值,开启新的、可持续的增长源泉。
经验之谈:人口负增长,其他国家如何应对?
放眼全球,从东亚到欧洲、从美国到巴西,人口负增长趋势并不鲜见——“就像地平线上已可望见的海啸,转眼就将冲到我们眼前”。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数据,2021年,有38个国家处于内生性人口负增长之中,它们的负增长主要源自长期低生育率,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及北美洲等。
全球人口减少的征兆最早从欧洲开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陶涛指出,德国是1950年以来最早经历人口负增长的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负增长。匈牙利经历的人口负增长时间最长,从1980年持续至2021年,四十余年间总人口规模缩减近10%。俄罗斯1994年出现人口负增长,一直持续到2007年,2008~2019年恢复人口正增长后,又于2020年开启新一轮人口负增长。
而在亚洲,日本自2010年负增长持续至今,十余年间总人口规模降幅约为3%;韩国在2020年初开始人口负增长,甚至有人口学家预言其可能成为“全球首个消失的国家”。
面对人口负增长,鼓励生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基本应对策略——包括为妇女和家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实施产假制度、采用弹性工作制、兴建托育机构等。此外,瑞典、韩国等还通过津贴补助、减租减税、减免子女大学学费等措施来降低生育成本。
不过,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是,全世界还没有一个陷入低生育率的国家,成功扭转出生人数减少趋势。
为此,吸纳移民也成为推动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陶涛介绍,一方面,部分国家采取了鼓励移民的政策,尤其是鼓励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移民迁入。另一方面,各国也通过加强社会服务、提供语言培训、完善法律法规等方式,保障非本国国民的社会融入。
此外,为应对劳动力减少及消费减少的风险,提高老年人和女性劳动参与率、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也成为各国政策的着力点,以努力适应人口负增长带来的后果。
“海啸”将至,趋势无法逆转,我们能做的,就是抓住时间窗口,全力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百科)
-
中新网11月21日电 据央行网站21日消息,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于11月21日联合召开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稳经济大盘政策措施落实工作。会议指出,全国性商业银行要增强责任担当,发 ...[详细]
-
近日,多地银保监局开展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整改“回头看”工作,进一步加强《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等相关政策的落实。据了解,此前《准则》中明确作出“董事长不可兼任行长或总经理”的 ...[详细]
-
港股走势向好,留意法兴恒指牛53194/购13453、腾讯购14952
来源:香港智远昨日恒指突破20300点阻力,全日稳步上扬,收于20600点水平,走势向好,可望顺势挑战中期下降轨约20800附近,以及50天平均线21000点关口。如看好恒指可留意牛证53194,收回 ...[详细]
-
记者/陆柯言5月16日,一款支持双模5G的“5G通信壳”正式发布。据介绍,这款产品通过手机壳内嵌eSIM芯片与5G modem调制解调器),可将手机网络从4G升级为5G,首发产品适配华为P50 Pro ...[详细]
-
近年来,关于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导致客户亏损的诉讼屡见不鲜,监管部门也不断强化购买理财产品各方的主体责任和银行理财交易的流程。今年初,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濮阳分行的一位舒姓客户,在理财经理的推介下,花 ...[详细]
-
【#北京理工大学房山分校所有人员正转运至集中隔离点# 】5月18日,北京市第338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新闻发言人张明智通报了新增风险点位,其中包括北京理 ...[详细]
-
新华社哈尔滨5月18日电记者杨思琪)记者从黑龙江省政府了解到,黑龙江省日前发布的《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明确重点支持建设高层次平台,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加快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使科技创新这一 ...[详细]
-
徐家汇1个多月涨停12次,余秋雨投资浮盈约8000余万元,公司营收却九年“原地踏步”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艺艺 杭州报道随着上海分阶段推进复商复市的计划,沉寂许久的零售行业,也被资本市场注入了复苏期待。截至5月18日发稿,上海本 ...[详细]
-
俄媒:埃尔多安指责美国向叙利亚库尔德武装人员提供武器“埃尔多安指责美国向叙利亚库尔德武装人员提供武器”——俄新社22日援引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的消息报道说,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称,美国近年来向叙利亚境内 ...[详细]
-
银保监会:截至4月末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是2.18%
5月18日消息,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负责人毛红军表示,初步统计,截至2022年4月末,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余额4476.21亿元,不良率是2.18%,较年初持平。目前,我国银行业保持稳健运行,风 ...[详细]